1979,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徐徐開啟;1979,中國大地萬物復蘇;1979,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。這一年,也是我們的1979,我們追趕著1977級、1978級大哥大姐們的步伐來到了武漢大學。40年過去,珞珈山呼喊著我們的名字,我們1979級的同學從世界各地走進2019,再次回“珈”了。
回“珈”真好。近千名校友回到母校,身著統一紀念服,形成了一道靚麗的“79藍”風景線。坐在大學期間周末觀看電影的梅園小操場,前后還是過去嘻笑的同學;聆聽校黨委書記韓進的講話,我們仿佛在大學期間聆聽劉道玉校長的訓導;陳東升校友情意綿綿地說“珞珈山是他的情人”,我們才真正后悔沒在大學期間談一場櫻花樹下的戀愛。當每個系的隊旗在舞臺上飄舞,我們情不自禁地站立,恰似回到了意氣風發的大學時代……
回“珈”真快樂。我們許多同學都是在百忙中專程趕回來參加聚會的,特別是從美國、德國、加拿大、日本趕回來的6位同學,來去匆匆、只為此時的歡聚。張瀚濤,24歲入校,是我們系1979級里年齡最大的同學,卻只用兩年半時間修滿了大學四年的學分,提前畢業留學法國;文滌屏是一位快樂的世界級中國打卡媽媽,絕不錯過任何景色與快樂;田琳為了博得大家的歡笑不惜“自殘”,在萬林藝術博物館門前跳躍歡呼,小腿拉傷,卻因禍得福,獲得了“美國大兵”沈崗的熊抱與細心照料;殷凌云,還是那么羞澀低調,會靜靜地聽著高煦與武青對撕出的關于她的美麗故事;還有蔡軍、年級公認的帥哥,未曾料想會是所有女生的戲謔對象,因此成就了女同學的開心瞬間……
回“珈”情意最濃。大學室友再聚首,40年彈指間已是華發滿頭。終于明白趙鐳同學為什么能成功舉辦我們的30年聚會,原來是喝酒喝出來的、靠的是肚量;再與武青同居一室,會覺得產生了代溝,石磊與我關心的是健康養老,他卻只關心中小學教育;王深義、劉豐——我的兩位同室“小同學”,入學時不到15歲,今天也已白發初現;而我呢?因為參與了本次活動的服務工作,這四天里與同學們說的話比大學四年加起來的還要多……
回”珈”是一次再學習。雖然同學們大都已在科研院所、政界商界取得了一定成就,但這次回到現在的計算機學院仍然倍感興奮,我們的計算機學院現在的規模已是1979年的數十倍,教學科研不斷進步,學院領導中已出現了九零后的身影;雷軍學弟更是校友們的榜樣,在院里建立了“武漢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”“小米-武漢大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”,捐資興建的雷軍科技樓也將拔地而起。重走武大校園,秋色嫣然,大家深刻感受到了學校為創建“雙一流”大學所做出的努力;我們這些回“珈”的校友們也情不自禁地喊出了“計算機科學,引領世界科技”的口號。
回“珈”更是一次精神的回歸。11月23日晚,我們乘船游覽武漢三鎮,目睹了世界軍人運動會后武漢的高樓林立、霓燈絢爛;親眼看到了國家的進步、富足、強大。在長江游船上,校長竇賢康來到了我們中間,大家記住了校長言辭中“中國和母校需要你們”的殷殷重托。我們已在逐漸走向年長,但心系珞珈的情懷卻是我們永遠前進的動力,每次回“珈”都是我們心身靈的再一次修行。珞珈山是我們安放靈魂的地方。
回“珈”的感覺真好,回“珈”的感受很多。四天短暫的相聚,貫連了40年的同學情誼和緣份,也聯通了我們對母校的一往情深。愿母校更好,愿我們健康永遠。
期待下一次再回“珈”。

作者系計算機科學系1979級校友